“动物的神经调节(二)”教学案例分析

2019-08-20 15:10

摘自:《尚志市一曼中学》

课题:

动物的神经调节(二)

课型:

必修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脊髓的构造和功能

2、知道脑的组成

3、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

4、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和意义

智能目标:

通过对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外的“网上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1.通过对“邱少云的英雄事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课外的“网上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条件反射(过程和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问答、学生自主探究、讨论

教学设计:

1.设计指导思想

这节课以二期教改的新《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设计指导思想。把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作为最终教学目标。尝试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即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重视科学 .技术.社会的联系

因为脑、神经调节、条件反射等涉及到诸多与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内容。通过对“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或校园中有哪些条件反射的现象呢?你能举出一两个吗?”、“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从建立条件反射的角度分析,大家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来更好的适应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语、谚语连线题的解答”等,改变课程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缺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在二期教改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这节课通过通过对“邱少云的英雄事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课外的“网上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成语、谚语连线题的解答”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三)生物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随着我校校园网的建成开通,如何更好的运用身边的现代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怎样才能充分的挖掘利用校园网及其它丰富的网上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更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将依托我校校园网,就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尝试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基于网络,基于博客的教学环境。

(四)精心设计“基本问题”,在这节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个“基本问题” ----“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从建立条件反射的角度分析,大家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来更好的适应我们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情景的导入

深入探讨上节课布置的问题:根据脊髓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下肢受刺激而收缩的防御性反射等原理,但是为什么邱少云同志四肢受到烈火灼烧却仍岿然不动,这是一种怎样的神经调节的机制?

二、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条件反射

1、1、脑的组成

2、2、高等动物的反射方式

3、3、非条件反射

4、4、条件反射(关键字: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刺激、消退)

( 1)、以cat.swf为例介绍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为什么到最后小猫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个环节?”

( 2)、通过对“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或校园中有哪些条件反射的现象呢?你能举出一两个吗?”、“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从建立条件反射的角度分析,大家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来更好的适应我们的学习生活?”、“在我们生产、生活的哪些领域,科学家们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对尿床的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治疗”和“成语、谚语连线题的解答”等问题的解答,来更深入的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和条件反射的意义。

三、归纳小结

利用思维地图组织概念,勾勒知识结构图,对概念、原理进行系统化。

四、知识拓展

把“基本问题” ----“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从建立条件反射的角度分析,大家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来更好的适应我们的学习生活?”作为课后作业,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和共享,形成对课本知识的拓展。

教后感:

教学过程中,紧扣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但还是有些“遗憾”,有些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课堂气氛不活跃,有待改进。